可转债暴雷,风险还是机会?
最近可转债市场风声鹤唳,大量转债下跌。引发这个现象的原因是:有史以来第一个违约的可能转,可能要出现了。但它现在还没违约,也没退市,因此只是“可能性比较大”。
上面这段话,有一个极其不严谨的逻辑漏洞,你发现了吗?
三二一,一二三。
(资料图)
“市场认为某转债可能违约,因而波及到了其它转债,致使可转债大面积下跌”,这说法对吗?不知道。你只能强行认为“对”或者“不对”,无法证明。时光机发明以前,你永远无法“排除干扰项”,永远无法证明。
先后顺序不等于因果关系,因此“某债违约,波及整体”的看法只能是一种“洞察”。
1、我们接下来的讨论以这个“洞察”为基础进行延伸,但这个“洞察”不一定是正确的。
2、即使这个“洞察”是错的,也不影响我要说的内容。
我在2020年出版的《投资要义-增订版》和其后三年的订阅号文章中,说过很多次:可转债迟早、一定会发生违约,但无法确定发生在什么时候。因此,把可转债当成“无风险债券”的想法是很危险的。
实际操作中,我配置单只可转债的仓位上限,是5%。这是在分析公司财务状况的前提下。如果你是无脑摊大饼,则需要更分散才行。
下面说到重点。
单只可转债违约,会降低整个“可转债市场”的投资价值吗?不会。目前市场上有500只可转债,单只对整体的实际影响,四舍五入后近乎为零。
对实际价值没有影响,但对情绪的影响可能很大。我之前在某篇文章里说过,也可能是某篇文章的评论区,具体记不清了。当历史上第一次“可转债违约”的情况出现时,可能会因“恐慌情绪”而带来一次不错的投资机会。
这也仅仅是种“洞察”。就算“第一次违约”后真的发生了我所预想的“大面积下跌”,也不能证明我的“洞察”是对的。因为大面积下跌也可能是别的原因所引发,没有时光机,就永远证明不了。
幸运的是,这个“洞察”并不重要。或者说,对市场情绪的预判并不重要。因为可转债是“可估值”的。
1、违约概率;
2、不违约前提下的纯债收益;
3、当前溢价率;
4、未来下调转股价的概率;
5、正股未来的潜在涨幅。
以上几个因素,共同决定了一只可转债的“内在价值”。
请不要问我“公式”,投资不是纯数学,这无法列出公式。强行列出来对你也没有帮助。上述四条当中,只有2和3是纯数学问题,1、4、5则必须、只能基于你个人的主观判断。如果你能用数学的方法,把1和4精确测算出来,下一个诺贝尔奖就是你的。
我这样说可能不太严谨,如果你信了,可能会严重低估“精确测算1、4、5”的难度。正确的说法是:如果你解决了这个问题,诺贝尔奖根本配不上你。
回归正题。为什么说“单只违约引发的整体下跌”是个投资机会?很简单,反过来想,上述1、2、3、4、5,几个影响可转债“内在价值”的核心要素,会因为“单只违约”而改变吗?很显然,不会。
我们一条一条看:
1、违约概率。这是一个与证券市场的情绪无关的要素,债券违约的前提,是公司经营出了问题。银行会因为上市公司A违约了,而断掉给上市公司BCDEF的贷款吗?客户会因为上市公司A违约了,而终止与上市公司BCDEF的合作吗?显然不会,从经营层面,不同公司是独立的个体。证券市场的情绪不会漫延到经营端。
2、不违约前提下的纯债收益。这没啥可说的,不违约,就是纯数学。
3、当前溢价率。这连数学都用不上,转股溢价率是明摆着的,是纯数字。
4、未来下调转股价的概率。长远而言是没有任何影响的,短期我不确定。如果有,我能想到的一个可能的场景,对“持债人”一方是偏有利的。当可转债市场整体下跌,体量较大的转债基金会向上市公司施压,敦促他们想办法维护可转债的价格,其中最简单、最合法的一条,就是下调转股价。当然,上市公司不是任由基金揉捏的包子,基金公司会施压,上市公司也有自己的考量。因此这种施压能带来多大效果,很难估量。只能说凭我对行业的了解,我认为这种“施压”的力量是存在的。
5、正股未来的潜在涨幅。这个因素短期内纯随机,长期则取决于上市公司本身的内在价值。公司A违约,当然不影响公司BCDEF的价值。更严谨点说,如果公司A是个几千亿营收的巨头,它违约或许会影响到某个链条。但现在市场上那个“可能违约”的转债,显然不具有这样的体量。
综上,单只可转债的违约,不影响整体可转债的价值。如果单只违约引发了整体下跌,很可能带来不错的投资机会。
另附:有潜在违约风险的可转债,目前不止一只。如果在不分析的前提下,单纯地贪便宜,可能会很危险。